2022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答案(6.28)
科目一(1-3)
1.【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首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该组数据进行排序,然后设一组数据共有n个数据。当n为奇数时,这组数据的中第n+1个数据即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n为2偶数时,这组数据中的第一个和第一个数据的和的一半,即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题干中共有11个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第6个数据为中位数,答案为104。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艺术常识。京剧折子戏中的《失空斩》、《定军山》、《长坂坡》均出自《三国演义》。C项《宇宙锋》讲述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郎中令赵高趁机篡改遗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恣行暴虐,滥杀无辜的故事。不属于京剧折子戏。本题为选非题,C项正确。A项:《失空斩》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故事。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定军山》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长坂坡》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将赵云的救刘禅事件、文鸯的七进七出事件合二为一。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年龄的表述方式。关于古代年龄的表述方式,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吾一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题干中的贺寿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其中的“知命”指的是知天命。因此,寿主的年龄为50岁。C项正确。A项:一般用“而立”来指代30岁。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一般用“不惑”来指代40岁。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一般用“耳顺”来指代60岁。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科目二(4-10)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题干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的分离和对立,体现了个体的片面发展,所以选择B选项。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是评价教学结果最客观可靠的标准。
7.【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教育。题目中的小丽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吴老师表扬其有自己的精彩,正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表现。的过程,通过帮助人们掌握不断学习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以达到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高度适应。终身教育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他不代表某种教育或某类教育,他代表着一种教育的模式,代表了教育的社会性,即整个社会对待教育对待学习的态度。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因此,选择B。
9.【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在保罗朗格朗看来,终身教育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整个一生的教育,不能局限于青少年阶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帮助人们掌握不断学习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以达到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高度适应。终身教育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他不代表某种教育或某类教育,他代表着一种教育的模式,代表了教育的社会性,即整个社会对待教育对待学习的态度。B选项,世界第一本有关于终身教育的专著是耶克斯利的《终身教育》。C选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D选项,教育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指要超越传统教育的理念,而非到校外上课。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1)改变“儿子梦想”的是僵化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管理过严,限制儿童的天性发展和自由成长。改变“儿子梦想”的是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下,以成绩为标准,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发展。改变“儿子梦想”的是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师不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压抑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教育目的。